请输入您要找的作文...
首页/常识 地理七年级知识点总结学霸笔记本(【地理概念】自然地理学重要名词解释汇总

地理七年级知识点总结学霸笔

时间:2023-01-26 13:23

● 水循环(Hydrologic cycles)

地球上的水从来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不断通过运动和相变从一个地圈转向另一个地圈,或从一种空间转向另一种空间。水循环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蒸发无疑是其初始的、最重要的环节。海陆表面的水分因太阳辐射而蒸发进入大气。在适宜条件下水汽凝结发生降水。其中大部分直接降落在海洋中,形成海洋水分与大气间的内循环,另外一部分水汽被输送到陆地上空以雨的形式降落到地面,出现三种情况:一是通过蒸发和蒸腾返回大气。二是渗入地下形成土壤水和潜水,形成地表径流最终注入海洋。后者即是水分的海陆循环,三是内流区径流不能注入海洋,水分通过河面和内陆尾闾湖面蒸发进入大气圈。各种形式的水循环以不同周期自然更新。水循环使各种自然地理过程得以延续,也使人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不断得到更新从而永续利用。因此,无论对自然界还是对人类社会都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 水量平衡

是水循环的数量表示。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全球或任一区域水量都应保持收支平衡。高收入则高支出,低收入则低支出。降水量、蒸发量和径流量作为水循环的三个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水量平衡的三个重要因素。全球水量平衡方程:Pc +Po=Ec+Eo(Pc为大陆降水量;Po为海洋降水量;Ec为大陆蒸发量;Eo为海洋蒸发量。),方程式表示全球降水量=全球蒸发量。年大洋淡水平衡公式为P+R-E=0 或P+R=E,即大洋年降水量+入海径流量=大洋年蒸发量。

● 洋

洋的主体应该是指地球表面连续的广阔水体,远离大陆,面积广阔,深度大,较少受大陆影响,具有稳定的物理化学性质。盐度平均为35‰。水色高,透明度大。具有独立的洋流系统和潮汐系统。洋的沉淀物为钙质软泥、硅质软泥和红粘土。

● 海

洋与陆地之间的水域称为海。大洋的边缘因接近或伸入陆地而或多或少与大洋主体分离的部分称为海。海从属于洋,或者说海是洋的组成部分。海的面积和深度都远小于洋。由于靠近大陆,有河流注入,海水的理化性质受陆地影响。基本上没有自己独立的洋流系统和潮汐,也不具有洋那样明显的垂直分层。依据海与大洋分离的情况和其他地理标志,可以把海分为内海(地中海)、边缘海、外海和岛间海等。

● 内海

或称地中海,四周几乎完全被陆地包围,只有一个或多个海峡与洋或邻海相通。位于一个大陆内部或两个大陆之间。

● 边缘海

位于大陆边缘,以半岛或岛屿与大洋或邻海相分隔,但直接受外海洋流和潮汐的影响。

● 外海

虽位于大陆边缘,但与洋有广阔联系的海。

● 岛间海

大洋中由一系列岛屿所环绕形成的水域。

● 海水盐度和氯度

海水盐度是指海水中全部溶解固体与海水重量之比,通常以每千克海水中所含的克数表示。每千克海水中所含氯的克数,称海水的氯度。标准海水的氯度为19.381‰。海水盐度因海域所处位置不同和受降水、蒸发和入海径流的影响而有差异。它是研究海水物理、化学性质及其有关过程的一个重要指标。盐度=34.6+0.0175(E-P)(P 代表降水量,E 表示蒸发量)。海水运动使不同区域中海水主要化学成分含量的差别减小到最低程度,因而其含量具有相对稳定性。高纬地区,雨量特别充沛的赤道带和有巨大河流入海的沿岸区盐度较低,而副热带高压带盐度最高。

● 潮汐

由月球和太阳引力引起海面周期性的升降现象。海面升高,海水涌上海岸,叫涨潮。海面下降,海水从岸上后退,叫落潮。涨潮时海水最高处称为高潮,落潮时海水面最低处称为低潮。高潮与低潮的高差,即是潮差。潮差是以朔望月为周期变化的。潮差最大时,叫大潮,潮差最小时叫小潮。潮汐从低纬向高纬减小,两极地区不再有大潮和小潮的区别。根据潮汐的周期变化,可分为半日潮、混合潮和全日潮三种类型。

● 半日潮

一天有两次高潮和低潮,相邻两次高潮和低潮的潮位和涨、落潮的时间相差不多。

● 混合潮

一天虽有两次高潮和低潮,但潮位和涨、落潮时间有很大差别。

● 全日潮

大多数日期一天有一次高潮和低潮。

● 潮流

海水受月球和太阳引力而发生潮位升降的同时,还发生海水周期性的水平流动。潮流也分为半日潮流、混合潮流和全日潮流三种类型。潮流在一个周期里出现两次最大速度和最小速度。地形愈狭窄,最大与最小流速差值愈大。

● 波浪

海洋中的波浪是指海水质点以其原有平衡位置为中心,在垂直方向上作周期性圆周运动的现象。波浪包括波峰、波谷、波长和波高四个要素。波浪按成因可分为风浪、海啸、潮波、气压波、船行波等;还可按波长和水深的相对关系分为深水波(短波)和浅水波(长波);按作用力情况可分为强制波和自由波。

● 洋流

大范围的海水沿着一定方向有规律的水平流动,就是洋流(海流)。洋流是海水的主要运动形式。风力是洋流的主要动力,地转偏向力、海陆分布和海底起伏等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按照成因,可分为摩擦流、重力-气压梯度流和潮流三类。根据流动海水温度的高低,分暖流和寒流。暖流比流经海区的温度高,有增温增湿作用;寒流比流经海区温度低,有减温减湿作用。

● 水团

大洋中具有特别温度和盐度值的、性质相同的大团水体。水团的分类即以垂直方向上的密度平衡面和形成水团的源地为根据。

● 海洋资源

狭义是指在海水中生存的生物,溶解于海水中的化学元素和淡水,海水中蕴藏的能量以及矿产资源。广义的海洋资源除上述物质和能量外,还包括港湾,航线,水产养殖空间,海洋上的风,海底地热,海洋景观,海洋空间以及海洋的纳污能力等。

● 陆地水

是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一。陆地水的存在形式,运动和变化,作为活跃的外动力条件之一对地表形态的形成和改造,以及对气候、植被等其它自然要素的作用,尤其是作为不可缺少的资源对人类生活的重要影响,充分显示了它们在地球自然景观形成、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陆地水主要以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和地下水等形式存在。

● 河流与水系

降水或由地下水涌出地表的水,汇集在地面低洼处,在重力作用下经常的或周期地沿流水本身造成的洼地流动,这就是河流。其成因主要是地面水在本身重力作用下,不断侵蚀地面的结果。河流沿途接受不同级别的支流,形成复杂的干支流网络系统,这就是水系。水系形式是一定的岩层构造、沉积物性质和新构造应力场的反映。水系形式通常分为树枝状、格状和长方形三类。树枝状水系一般发育在抗侵蚀能力比较一致的沉积岩或变质岩区;格状水系经常出现在岩层软硬相间、地下水源比较丰富的平行褶皱构造区;长方形水系则往往和巨大的断裂构造相联系。水系形式也可以按干支流相互配置的关系或它们构成的几何形态来划分。如:扇状水系、羽状水系、梳状水系和平行水系等等。此外还可根据水系流向的相互关系划分为向心水系、辐散水系等。

● 流域

每一条河和每一个水系都从一定的陆地面积上获得补给,这部分陆地面积就是河流和水系的流域,也就是河流和水系在地面的集水区。流域一般包括上游、中游、下游和河口等地理单元,涵盖淡水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系统。水是流域不同地理单元与生态系统之间联系的最重要纽带。流域特征包括:流域面积、河网密度、流域形状、流域高度、流域方向或干流方向。

● 流域面积

流域地面分水线和出口断面所包围的面积,在水文上又称集水面积,单位是平方公里。这是河流的重要特征之一,其大小直接影响河流和水量大小及径流的形成过程。

● 河网密度

流域中干支流总长度和流域面积之比。单位是公里/平方公里。其大小说明水系发育的疏密程度。受到气候、植被、地貌特征、岩石土壤等因素的控制。

● 流域形状

对河流水量变化有明显影响。

● 流域高度

主要影响降水形式和流域内的气温,进而影响流域的水量变化。流域方向或干流方向对冰雪消融时间有一定的影响。

● 河流落差与河流的比降

河源与河口的高度差,即是河流的总落差;而某一河段的高度差,则是这一河段的落差;单位河长的落差,叫做河流的比降,通常以小数或千分数表示。河流的纵断面能很好地反映河流比降的变化。

● 河流的横断面

河槽中垂直于流向并以河床为下界、水面为上界的断面。

● 河流的分段

一条河流常常可以根据其地理-地质特征分为河源、上游、中游、下游和河口五段。

● 河流的水情要素

为了认识河流的特征及其地理意义,描述水情变化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水位、流速、流量、含沙量以及河流的温度和冰情等。

● 水位

河流中某一标准基面或测站基面上的水面高度,叫做水位。水位高低是流量大小的主要标志。流域内的径流补给是影响流量、水位变化的主要因素。

● 水位过程线

用纵坐标表示不同时间的水位高度,用横坐标表示时间,可以绘出水位过程线。通过分析水位过程线,可以研究河流的水源、汛期、河床冲淤情况和湖泊的调节作用。

● 相应水位

河流各站的水位过程线上,上下游站在同一次涨落水期间位相相同的水位。可以用纵轴表示上游站水位,以纵轴表示下游站水位,绘制出两个测站的相应水位曲线。

● 流速

指水质点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它决定于纵比降方向上水体重力的分力与河岸和河堤对水流的摩擦力之比。

● 薛齐公式

即等流速公式。用来计算某一时段的平均流速v:v=c RI。式中,R为水力半径,为过水断面面积与水侵部分弧长之比;I 为河流纵比降;c为待定系数。

● 流量

单位时间内通过某过水断面的水量,叫做流量(m3/s)。Q=Av。式中,A为断面积;v为平均流速。流量是河流的重要特征之一。流量变化将引起流水侵蚀过程和水流的其它特征值的变化。随着流量的变化,水位也发生变化。流量和水位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

● 流量过程线

以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流量,连接各坐标点,得出Q=f (t)曲线,即流量过程线。在横轴和两纵线间,过程线所包围的面积等于相应期间的径流总量。河流的流量过程线是这一河流各种特征的综合。

● 河流输沙量

一定时间内通过河道某个断面的所有泥沙数量。

● 河流含沙量

单位体积和水中所含泥沙的质量。

● 侵蚀模数

在河流流域单位面积上每年被水流侵蚀而带走的泥沙的数量,单位t/km2•a。

● 径流总量

在一特定时段内流过河流测流断面的总水量,称为径流总量(m3或km3)。W=QT ,式中,T 为时间(年、月);Q为时段平均流量。

● 径流模数

单位面积单位时间上的产水量,单位m3/a•km2。在所有计算径流的常用量中,径流模数消除了流域面积大小的影响,最能说明与自然地理条件相联系的径流特征。通常用径流模数对不同流域的径流进行比较。FM=Q 式中,F 为流域面积(km2)。

● 径流深度

研究河流径流时,需要把径流量与降水量进行比较。流域面积除该流域一年的径流总量,即得到径流深度。Fy W

● 径流变率(模比系数K)

任何时段的径流值M1、Q1或y1与同时段多年平均值M0、Q0或y0 之比。

● 径流系数

一定时期的径流深度y 与同期降水量x 之比α=y/x。径流系数常用百分比表示,降水量大部分形成径流则α 值大,降水量大部分消耗于蒸发和下渗,则α值小。

● 正常径流量

河流的年正常径流量是指多年径流量的算术平均值,即平均每年中流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它是一个比较稳定的数值,也是一个重要的特征值。只有径流年际变化较小,或者有相当长的观测资料时,才能够精确地计算出河流的正常径流量。

● 洪水

河流水位达到某一高度,致使沿岸城市、村庄、建筑物、农田受到威胁时,称为洪水。连续的强烈降水是形成洪水的主要原因,积雪融化也可以造成洪水。按来源可分为上游演进洪水和当地洪水两类。

● 枯水径流

一年内没有洪水时期的径流。枯水期径流呈递减现象,久旱之后可能出现年内最小径流量。枯水径流主要来源于流域的地下水补给。

● 湖泊

地面洼地积水形成宽广的水域。湖盆是形成湖泊的必要地貌条件,水则是形成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都可以形成湖盆。

一部分地壳断陷,下沉可以形成构造湖;

死火山口或熔岩高原的喷口可以形成火山湖;

冰蚀洼地中,冰碛丘陵间或终碛后方可形成冰川湖;

山崩、熔岩流或冰川阻塞河谷可以形成堰塞湖;

风蚀盆地积水可以形成风蚀湖;

岩溶作用可以形成岩溶湖;

浅水海湾或海港被沙堤或沙嘴与海水分隔,可以形成潟湖;

河流曲流裁曲直后可以形成牛轭湖;

多年冻土区地下冰融化后,地表下陷积水形成热融湖;

人工筑坝建造水库,形成人工湖等等。

湖泊分类多种,按湖水来源分为海迹湖和陆面湖;按湖水与径流的关系分为内陆湖和外流湖;依据湖水的矿化程度分为淡水湖和咸水湖。按湖水温度状况分为热带湖、温带湖、极地湖等;以湖水存在的时间久暂分为间歇湖和常年湖。

● 沼泽

通常把较平坦或稍低洼而过度湿润的地面称为沼泽。形成沼泽的要素有过湿的地表,要有喜湿植物和泥炭层。沼泽形成过程有水体沼泽化和陆地沼泽化两种。陆地沼泽化的基本形式是森林沼泽化和草甸沼泽化。沼泽一般排水不畅,加以植物丛生,故沼泽水的运动十分缓慢。其主要补给来源是降水、融雪水和地下水。沼泽的蒸发比较强烈,径流极小。

● 地下水

埋藏在地面以下土壤、岩石的空隙(孔隙、裂隙和溶隙)中的水统称地下水。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地表水的渗入和大气中水汽的凝结。按物理上的性质,地下水可分为以下五种:气态水、吸着水、薄膜水、毛细管水、重力水。根据成因来划分,通常把地下水分成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自流水)三大类。地下水的物理性质有湿度、颜色、透明度、比重、导电性、放射性、嗅感和味感。

● 波美度

盐水的比重可用波美度来表示,一升水内含有10克NaCl,则其盐度相当于1波美度。

● 水的总矿化度

是指水中各种离子、分子及各种化合物的总含量。通常以水烘干后所得残渣来确定,以克/升表示。总矿化度表示水中含盐量的多少,即水的矿化程度。

● 硬度

是指水中钙、镁离子的含量,这是评价水质的重要指标之一。水中钙、镁离子的总量称为水的总硬度。当水煮沸时,部分钙、镁离子与重碳酸作用生成重碳酸钙、重碳酸镁沉淀,沉淀部分叫暂时硬度。水沸腾后仍留在水中的钙、镁含量即为永久硬度,等于总硬度减去暂时硬度。

● 岩石的水理性质

松散岩石存在孔隙,坚硬岩石中有裂隙,易溶岩石有孔洞。水以不同形式存在于这些空隙中。岩石与水作用时,表现出不同的容水性、持水性、积水性、透水性等。

● 容水性

是指岩石容纳水量的性能,用容水度表示。

● 持水性

在重力作用下,岩石依靠分子力和毛管力在其空隙中保持一定水量的性质。用持水度表示。岩石的颗粒大小对持水度影响很大。

● 给水性

在重力作用下,饱水岩石流出一定水量的性能。颗粒较粗的岩石给水度较大,细粒岩石积水度较小。

● 透水性

岩石的透水性能。空隙大小,多少和是否彼此连通,对透水性有明显影响。根据透水性可以把岩石分为三类:透水岩石、半透水岩石、不透水岩石。

● 地下水的动态

地下水流量、水位、温度和化学成分,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发生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称为地下水的动态。气候是影响地下水动态的最积极的因素之一。地下水的动态变化是水量变化的表现形式。

● 地下水的运动

一般分为两种:一是层流运动,一是紊流运动。地下水在岩石空隙中的运动速度比地表水慢得多,除了在宽大裂隙或空洞中具有较大速度而成为紊流外,一般都为层流。地下水的这种运动称为渗透。

● 隔水层

在常压条件下,靠重力作用不能通过水的岩层。对地下水的运动起阻碍作用。

● 含水层

在重力作用下,能够给水并能通过相当数量水的含水岩层。

● 上层滞水

在统一的地下水面以上,由于局部的隔水作用,下渗的重力水停留在沉积层或岩石裂缝中,形成范围不大的蓄水体,称为上层滞水。广义来说,饱气带中的地下水都称为上层滞水。一般来说,上层滞水分布范围小,水量也不大,常受水文气象因素影响而发生剧烈变化。补给来源依赖大气降水,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干季时往往因蒸发而干涸,雨季时水量较丰富,仅能供应居民生活用水,最易受到污染。上层滞水对工程建筑不利,为消除其危害,需进行排水处理。

● 潜水

埋藏在地表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上具有自由表面的地下水叫做潜水。又称为“自由水”,通常埋藏在松散的沉积层中。由于潜水充满了岩石所有孔隙,所以具有统一的自由水面,称为潜水面。潜水面也有一定的季节变化,但水量一般比较丰富,干季也不会干涸。受地质,地貌的影响,潜水面一般是有坡度的(绝大部分情况下与地面坡度一致),在重力作用下潜水顺着倾斜的方向由高处流向低水位地区,形成潜水流。有时潜水面水平,潜水不流动,这就是潜水湖。潜水流出地表时就形成泉。潜水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垂直带性特征。潜水面也有一定的季节变化,但水量变化一般比较丰富,干季时亦不会干涸,是农业生产和水或用水的重要水源之一,特别是在地面河湖较少的地区,尤为重要。大气降水是主要补给来源,补给数量多少,与降水强度和历时、地面坡度、岩石透水性、地面覆盖状况等条件相关。

● 承压水

充满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地下水称承压水,又叫“自流水”。在透水层和不透水层相间成层的地区,如果地层倾斜,在两个隔水层之间的水流承受着很大的静水压力,这种地下水称为承压水。凿井如遇到承压水层,往往可以得到大量的地下水,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涌出地面,故又称为自流水,这种井则称为自流井。只有适宜的地质构造,如:盆地、向斜、凹陷、单斜等。

● 泉

当含水层或含水通道被揭露于地表时,地下水出露成泉;或者说泉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在山区及丘陵区的沟谷与坡脚常常可以见到泉,平原地区很少见。如泉城济南因位于山区(北)和平原(南)分界线上。

● 潜水和承压水

类型潜水承压水埋藏条件在第一个隔水层之上在两个隔水层之间主要补给方式大气降水,地表水补给区的潜水排泄方式水平排泄出露为地表水或泉水在排泄区转化为潜水或泉水垂直排泄蒸发无主要特点具有水面(随地势高低而起伏)从高处向低处渗流;分布区与补给区基本一致;埋藏较浅,受气候影响大,水量不稳定,易受污染承受静水压力,水的运动取决于静水压力;分布区与补给区、排泄区常不一致;埋藏较深,受气候影响小,水量稳定,不易受污染,水质较好环境问题不合理灌溉,造成土壤盐渍化;过量开采形成漏斗区,引起地面下沉、沿海地带海水倒灌水质恶化污染及过量开采后不易恢复

● 冰川

是指发生在陆地上,由大气固态降水经过堆积和变质演变而成的,通常处于运动状态,能自行流动的天然冰体。它随气候变化而变化,但不会短时间内形成或消亡。雪线触及地面是发生冰川的必要条件,故冰川是极地气候和高山冰雪气候的产物。通常按照冰川形态、规模及所处地形把冰川分为山岳冰川、大陆冰川、高原冰川和山麓冰川。

● 山岳冰川

主要分布于中纬度山区,由于雪线较高,积累区不大,因而冰川形态受地形的严格限制。山岳冰川又可以分为:悬冰川、冰斗冰川和山谷冰川。

大陆冰川——曾经占据很广阔的面积,但目前只发于在两极地区。由于面积和厚度都很大,冰流不受下伏地形的影响,自中央向四周流动。冰流之下常掩埋巨大的山脉和洼地。南极和格陵兰岛的冰川就是大陆冰川。

● 高原冰川

也叫冰帽,是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的过渡类型。冰川覆盖在起伏和缓的高地上,向周围伸出许多冰舌。

● 山麓冰川

数条山谷冰川在山麓扩展汇合成为广阔的冰原。是山岳冰川向大陆冰川转化的中间环节。

● 成冰作用

是指积雪转化为粒雪,再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冰川冰的过程。成冰作用分冷型和暖型。在冷型变质过程中,粒雪只能依靠其巨大厚度造成的压力加密而形成重结晶冰。这种冰密度小。气泡多且气泡内的压力大。冷型成冰过程历时很长。暖型成冰作用有融水参与,并因融水数量不同而分别形成渗浸-重结晶,渗浸冰和渗浸-冻结冰。重结晶、渗浸和冻结成冰,是成冰作用的三个基本类型。

● 雪线

某地某一海拔高度上,可能存在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这一高度带称为固态降水的零平衡线,通称雪线。多年积雪区和季节积雪区之间的界线叫雪线。气温、降水量和地形是影响雪线高度的三个主要因素。冰川分布高度受雪线的严格控制,任何地区如果地表没有高出雪线就不可能形成冰川。

猜你喜欢

1 :哲学人生总结感悟(史上最全检验分类总结!推荐收藏!)总结人生哲理分类,

2 :说说(【洺阳网评】说说网络的利与弊)

3 :最简单的祝福语一句话

4 :说说大全2020最新版的说说(朋友圈非常经典的说说,句句随心,越看越喜欢)

5 :人生哲理的好段落摘抄(写作素材:描写寒假的好句好段精选)人生哲理的好段

6 :爱情导师 雪(原创 爱情是人生中重要的一种情感经历,今天我们聊一

7 :人一辈子,掌握了四个心计 好运会越来越多,你知道吗

8 :上海高中地理考试超级攻略 | 合格考+等级考,高中必备!

9 :一篇精辟透彻的哲理短文:看着慢,实际快

10 :地理七年级知识点总结学霸笔记本(【地理概念】自然地理学重要名词解释汇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