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找的作文...
首页/美文/情感文章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河南散文20家”之一:田中禾研究)历史与社会,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河南散

时间:2023-01-14 17:18

老作家田中禾是文学创作上的多面手和“常青树”。他的创作涵盖了诗歌、小说与散文领域。诗歌奏响了他文学创作的号角,小说寄托着他对人性、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而散文则承载了他对人生、对时代的思考感悟。我最初阅读田中禾的作品是从他的小说开始的,那时脑海里闪烁的是评论家们给予他的光环——“纯文学作家”、“浪漫主义气质”、“小说家”、“民族现代派”等。后来再进入到田中禾的散文世界,我惊异地发现在虚构的小说世界之外还有着那么一个“接地气”的他——在散文中真实地记录着他的人生、他的悲喜、他的内心。拨开评论家给予的光环不论,田中禾的散文最打动我的是他情感上的真诚,最能给我精神滋养的是他文字中传递出的人文智慧。

田中禾的散文创作成果较多,主要收集在回忆类散文集《故园一棵树》(2001),散文随笔《在自己心中迷失》(2012)和《同石斋札记》(2019)中。2019年,田中禾整理出版最新散文集《同石斋札记》,当时他已将近八十岁高龄。那套四卷本的《同石斋札记》放置在案头,使人无形中能够感受到它的底蕴和厚重。当然,对一位作家的文学作品进行鉴赏品评本就是一项相对主观的审美活动,我只有循着自己真实的阅读体会去努力接近作者的创作精神内核。

田中禾的散文,以“日记本”的形式,以清新质朴的语言记录着他真实的生活状态。如果说小说是在讲述一个故事,那么散文则是在诉说一种情感、表达一种情怀。但散文不同于小说,它不是虚构的文体,而是具有真实性的记叙类文学体裁。这里所说的真实性,指的是真实的作者、真实的事件与真实的情感。首先,在散文中,作者就是叙述者,作者直接进入文本,叙事也是围绕自己真实的生活经历展开。在田中禾的散文中,记述了自己的真实生活和人生经历。在《关于自己》一文中,田中禾谈到自己朴素的人生观:人首先要对自己负责,要“照顾好自己”——人要有基本的生活能力,要保护好自己,要洁身自好,这句来自母亲的叮嘱成为田中禾的人生准则——自爱,自尊。在《我的业和余》中,可以看到田中禾休闲逗猫时天真、放松的一面。在《二十一世纪我在怎样生活》中,记录着他退休后在鸡公山恬淡清静的晚年生活。

他的散文以清晰生动的生活细节,以非浮光掠影式的描摹,认真地记录生活。“一切必须是准确和真实的”,“这包括了属于某个特定时代的精准用词,一首歌的歌词,一件套头衫的准确颜色”(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女作家安妮·埃尔诺语)。田中禾散文,对细节的追求表现为对日常生活记述的精准。如在《修道院纪事——我的书斋》中田中禾兴致盎然地谈到自己真实的写作状态:“有一张自己做的书桌,一张方凳,冬天穿上棉大衣、棉靴,写一阵起来跳跳的士高;夏天只穿一个裤头,脖子里挂条毛巾,胳膊下垫一叠厚纸以免汗水浸透稿纸。《五月》和此后一大批小说就是这样写成的。” 细节的考究,还体现在他对民间习俗的耐心描绘上。如《故乡的年》中浓浓的“年味儿”:“小时候对年的感觉是从腊月初一开始的”,“过了腊月就要说吉利话,做生意的也讲究公道正义,和气生财,以免坏了一年的好运气;吃腊八饭要用五谷杂粮熬,并且要用长筷子挑到果树上,期盼来年的丰收;腊月三十之前贴上春联,放完鞭炮,就正式进入过年;正月十六之前不催债,不动刀剪,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祈福,希望来年有个好运气。”在《童谣中的年》《年集》等文章中,那些描写热闹喧腾的场面也可以一笔带过,但他偏要浓墨重彩去描绘,都说明他对细节刻画的用心,提升了文学的质感和可读性。

田中禾的散文以“心灵史”的方式,记述着他在悠长岁月中的心灵成长和精神脉络,刻画人性的真、善、美。田中禾生于1941年,可以说是现代中国历史的见证人——从抗战胜利、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新时代,曲折的人生经历也是现代中国历史的缩影。田中禾出生在抗战岁月,幼年丧父,这使他的性格中增添了一层悲悯和敏感。他在母亲的关爱和哥哥们的濡染下,自小热爱文学,高中时就发表并出版了处女作长篇童诗《仙丹花》(1958年)。后来,他凭借优异成绩考入重点大学,但内心炽热的他深感作家梦不可能在大学课堂中实现,便主动申请退学回到农村,经受生活的磨练(1962年)。在艰苦的岁月里,田中禾只能在工作之余挤时间学习,那时他几乎跑遍了郑州市图书馆,奋力汲取古今中外的文学知识,立志要在生活的课堂中自学成才。他在底层漂泊近二十年,期间做过农民,当过工人、办过学校,在政治动荡时期被误打成“右派”,尝尽了人生苦涩。那时的他正值人生盛年,炽热的梦想与苦难的现实间的冲突带给他理想幻灭之感:“美好的理想,创作的激情,如沸腾的大海里涌过的美丽的水泡,随着浪声湮灭,何处再去寻觅?” 直到1980年,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田中禾才获得平反,得以进入县文化馆工作,也借此机缘再续文学梦想。现在看来,时代命运的多变和底层艰苦的磨砺并没有让他意志消沉,反而推着他在文学中找到了生命的永恒性和超越性——“人性、个体的命运,是艺术穿越时空的灵魂”,这也成为他毕生的文学信念。在散文《为了梦中的橄榄树》中,他对人性进行了集中思考——人性是复杂的,是神性、魔性还有人性的交织混融。在现代化的社会,随着科技进步与物质的发达,现代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诱惑,人性的发展与完善充满了挑战。但他相信“激情与幻想升华为理性的力量,使人类永远充满活力。”在田中禾的笔下“橄榄树”象征着人类对美好的追求、对理想的求索,也是人性中向善、向美、向上的力量,它为人类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他对人性的参悟,也预示着其创作思想的成熟。

田中禾在散文中不单记录生活,抒发对人生、对社会的感悟,还畅谈自己的阅读与创作心得,可以看作是一本妙趣横生的“谈艺录”。他在散文中展示了自我的审美趣味和创作追求,是对自我创作动机的深刻剖析,是对创作心得体悟的详细注解。例如,他在谈到小说《五月》(1985年)的创作时,这样说到:“作家不要回避难写的东西。难写的东西也许正是成功之所在。”可以看出田中禾在创作上所倾注的心力。文学创作虽然给他带来了幸福和愉悦,但创作并不是一件轻松、简单的事情,它不仅仅需要作家怀着慈悲感和怜悯心对生活、对人生进行深刻体察,更需要作家能够以持续的定力和攻坚克难的勇气将所察觉到的东西落实在自己的笔端。这是一条布满荆棘的、充满挑战的曲折道路。从田中禾的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始终对文学怀抱着虔诚之心,坚定地站在人性的立场上,以慈悲之心书写时代与自我。

真诚,是田中禾散文最大的魅力所在。无论是“日记本”“心灵史”还是“谈艺录”,都是他真实人生的记录和真实情感的表达。在散文中,他绝不做无病的呻吟和无所来由的感怀,散文如其人一样筋骨扎实,不臃肿,不虚浮。我想,对田中禾来说,散文不仅仅是一项创作活动,更是他与自己心灵的一场神圣约会,一次与灵魂亲密交谈的机会。

文学唯有真诚,方能动人。真诚,是田中禾散文的情感底色。在此之外,他的散文更闪耀着人文的情怀和智慧的光芒,能够带给人精神的启迪,心灵的开悟。

那是一种乐观豁达的民间生存智慧。田中禾以达观开阔的心境观照人生,坎坷曲折的人生也宛如一场“浪漫之旅”。他特别重视保护好自己的心情,“人生大多是在逆境中生存和发展,豁达乐观能使你在对付困难时处于良性循环的主动位置;情绪一坏,运气就坏了”。既然人生在世难逃忧烦,何不活得达观通透一些?拥有这样达观心态的田中禾,自然掌握了一套化解苦难的认知系统,故他的散文呈现出温暖、明亮的色调而非鲁迅杂文那样艰涩、冷峻的暗调。一个作家的性格、气质的形成与童年记忆和家庭环境分不开。田中禾能够拥有乐观豁达的智慧离不开母亲对他的影响。田中禾的母亲有着中华传统的美德,温蔼良善,精明能干,在田中禾父亲去世后独自支撑起整个家庭。在《母亲三章》中,有这样的记述:“多少个灯下,多少个星光灿烂的夏夜,妈妈娓娓地向我讲大牌坊下的种种逸闻逸事,那是一支更长的歌,直到现在,还流在我心头。”夏夜,慈母,这样的意象怎能不勾起人的怀想?母亲的坚强、乐观、对生活的热爱也成为田中禾精神基因的一部分。特别是在他的散文体小说集《落叶溪》中,对故土家园和乡土人物总是流淌出一种绵长的温情和深深的慈悲。不必说《玻璃奶》《花表婶》这些带有人性温度的作品,即使在《投河》《上吊》等具有悲剧色彩的作品中,也蕴含着民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朴素哲理。说到底,这是一种根植于民间的生存智慧,一种乐观、坚韧的生命意识。

他的散文中还深藏着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他虽然在散文中多是写个人生活和内心感悟,但并没有回避社会现实,而是站在知识分子的立场对历史和时代问题提出尖锐批判。田中禾对商业时代文化的健康发展忧心忡忡:“政治宣传和庸俗娱乐是垃圾文化的源头,当意识形态与金钱形成合力的时候,垃圾文化必然成为一个时代的主潮”。在如今这个时代,坚决抵制主流意识和商业市场对纯文学的入侵和破坏,透露出田中禾作为知识分子的责任和担当。此外,田中禾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清醒的认知,并极力呼唤一种具有创新力的、自由、独立的现代精英人格,批判充满奴性的犬儒人格。他深知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大弊端在于对创新思想的扼杀,而中国未来的发展需要的是具有创造力、能够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所以,即使田中禾骨子里并不排斥中国传统文化,但对其中的糟粕也敢于提出质疑和批判。现在看来,他在散文中提出的很多问题和进行的思考是具有预见性和建设性的,尤其是如何认识文化的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如何处理当代文学的发展困境这些话题依然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他的散文更具有一种超越性的哲学审美趣味,其中潜藏着对宇宙、对自然的哲思。如在《在自己心中迷失》中,田中禾从整个人类文明史的发展演变着眼,探寻文学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作为人的激情与性灵的寄托的文学,是不需为其前途担忧的。如果文学是因人的自然天性而产生、因人的激情与幻想而蓬勃,它必然永恒”,并认为“文学代表着绝对的正义,代表着人性,代表着至高无上的天人合一的道。”这里的“永恒”、“道”正是一种形而上的哲学层面的东西。除此之外,田中禾不止一次提到过他对混沌学的痴迷,混沌学是20世纪一门新兴的科学思想,混沌学开创人之一洛伦兹曾提出了著名的“蝴蝶效应”,指出看似毫不相干的事物之间可能存在着“吸引”。在混沌学的观念中,宇宙间的一切是互相联系、动态运转的,这就改变了物质世界的定势思维,提示着人类社会的复杂、多元。从他的散文中,我们发现作家田中禾除了对历史、文化、艺术感兴趣之外,也善于从哲学、自然中汲取智慧。这使自己的心灵更加丰富,思维更加开阔。正如他所言,“如果没有新发现,不能让读者感受新意,心有所动,再优美的文字也会变成空洞无物的绣花枕头,华丽的陈词滥调。”的确,追求优秀的作家必须有着超出常人的敏锐和智慧,这样才能发现庸常生活之外的新意,给读者带来智慧的启迪。文学阅读的乐趣不正是在此?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里,被困于碎片化信息流中的我们反而更加期待能够阅读到真正给人智慧启迪的文字。

田中禾的散文总能给人一种精神的滋养和心灵的鼓舞,在这里,个人的创造力、想象力被极大地肯定,心中的欢欣、迷惘总能够找到共鸣,浪漫的幻想使琐碎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人生之河也变得色彩斑斓。但如何处理好真诚与智慧的关系就非常考验作家的功力。如散文评论家陈剑晖所言,“散文尤其是散文中的随笔是一种需要智慧的文本,但智慧不是聪明的滑头和技巧,不是知识的炫耀和卖弄,也不是冷冰冰的理性推理和演绎。智慧从根本上是一种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一种精神的境界和心血的燃烧,一种带着生命体温的可触可感的文字。”田中禾的散文书写首先以自己的真实感悟为基础,带着自己的生命体温。所以,其中所蕴藏的乐观豁达的民间智慧、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和超然开阔的哲学精神才能够可触可感,深入人心。

散文讲究“形散而神不散”,贯彻田中禾散文始终的“神”便是他的文学信念——坚持站在人性的立场、以诗意的语言、以悲悯之心书写自我和时代。从田中禾所取得的丰硕创作果实来看,他早已实现了青年时期的作家梦,他应该是幸福的。在如今这个商业气息浓厚的时代中,读者能够阅读到一些真诚、智慧的文字,能够感受到精神的滋养和智慧的启迪,应该也是幸运的。对于我个人来讲,每次翻开田中禾的散文,脑海中总会浮现出一副画面:在淡黄色的灯影下,一位慈祥而智慧的老人在书桌旁静静地写作。无论是选择沉浸在诗性的自然中,还是进入充满烟火气的生活,抑或跟他一起回忆故土家园,同他一起听戏品画,总能感受到精神的滋养和情感的升华,值得开卷品读。这,大概就是田中禾散文的魅力所在吧。

田中禾散文随笔集《在自己心中迷失》的《后记》中曾这样谈论散文随笔的创作:“它是感性与理性的糅合,悟性与学养的融通,尤能暴露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文字功底,能窥探到一个作家的人生态度和内心世界。”这样的散文观念投射到田中禾的散文创作实践中,并无违和之感。总览田中禾散文作品,就题材来说,哲学、历史、文学、影视、戏剧、音乐、美术等无所不包,从功能而言,抒情、说理、记叙、写景等皆有囊括。从这些丰富驳杂的散文里,足见作者兴趣爱好之广泛,艺术修养之深厚,人生阅历与性情气质随之跃然纸上,或热情洋溢恰如少年,或是超然洒脱化身智者,或沉稳冷静,或温柔敦厚……处处可见作者个性、情感之真实、自然,尽管各篇相互独立,却又从不同视角共同勾勒出散文家田中禾的独特个性。田中禾散文的这些特点,得益于他对尘世生活的深入体验与思考感悟,也离不开他避开尘世纷扰、独守一方安宁的超脱。

1

尘世的暗角

忧患意识、批判精神是田中禾在文学创作中坚守的基本品格,这在他的小说中有深刻展现,也自然而然地延伸到其散文创作中,从他散文中对凡俗人生与人性暗角的书写、对生活中人的苦难与不幸命运的书写两个方面不难见得。

一方面,田中禾散文关注生存于现代文明社会中的人,展现人们受尘世烦扰、为世俗所累的疲惫心理,以及人性暗角的显露。如出现在《唱歌》一文中的“纷扰人世奔波的疲惫”“人世间的烦烦琐琐”“世俗的恩恩怨怨,名利场中的得失荣辱”“人群相互的冷漠和隔阂”“我自己心中的浅薄、卑劣、自私、贪欲等所有人性中阴暗的东西”等句。又如“我感到自己的心像一座杂物充塞无法清理的仓房,性灵的清泉已被人世之旅的垃圾草棒覆盖,睿智的绿地荆棘丛生,灵感荒芜,激情苍白”(《读诗》)。再如现代工业的发达使得人们使用小汽车代替自行车后,“我已感知不到真实的世界,呼吸不到尘世的空气,享受不到头发在风中飞扬的爽气……人就这样被孤立、被分化,丧失掉鲜活的人世。当你为着名望、地位奋斗的时候,你正被名利从生动活泼的人群中剔除出来,让有血有肉的生命在祭坛上枯萎”(《融入尘世》),等等。散落在田中禾散文中的这些文字,尽管所占篇幅不多,但当“纷扰”“疲惫”“繁琐”“恩怨”“得失”“荣辱”“孤独”“自私”“贪欲”等字词映入我们眼帘时,带来的除了视觉冲击外,更有心灵的颤动。

另一方面,田中禾散文中还多有对人的苦难经历与不幸命运的书写。《青春之梦》一文中,作者谈及自己上大学时对中文系开设课程的厌倦,并由此引发出青春虚度的躁动和愤懑之感,在满怀理想毅然退学后,经历许多人生的灾难与二十年的漂泊岁月。《关于洋芋》一文里,作者写到大学时期同学们饿肚子的种种经历,以及自己饥肠辘辘、孤独绝望走夜路,偶然拾得洋芋与同学分吃的难忘记忆。《西行日记》中,作者在新疆乌苏寻觅已故二哥其瑞昔日踪迹、探访二哥家其他亲人的过程中,将二哥青年时期的风华正茂与后来的悲惨遭遇穿插其中,连同第一任二嫂、第二任二嫂的命运被讲述出来。另外,还有散见于不同散文篇目中父亲、母亲、大哥等亲人生命的不幸遭遇、战乱岁月里三兄弟乡下避难经历的书写,等等。

有意味的是,以上见诸于田中禾散文中关于人们生存体验、人生经历的书写,在其散文篇目中并不占据主要分量,也绝非作者苦心经营所在。在有关现代社会人们生存体验与心理的书写中,田中禾多写自我心理与体验,甚至不乏有自我反思意味,而在表现形式上则多为轻描淡写,点到即止。诚如上文所举例句,多以零散的三言两语偶尔穿插于行文之中,既不作多议论,也不进行犀利批判,表面来看,文中的忧患意识、批判意味似有淡化。事实上,作者如此行文,在表达效果上增强了散文的节奏感,使得读者在流畅的阅读中,不时受到触动,产生共鸣,并由此生发关于人类生存与命运的思考,反而更能发人深思。

至于田中禾散文中对人的苦难经历与不幸遭遇的追忆与记录,尽管多数情况下并非文章主旨,作者也并不着意于放大苦难的声音,却是他散文中不可或缺的存在,显示出田中禾对人类生存与命运的观照,也是其散文拨动读者心弦的重要组成。此外,作者写自己或是亲人的经历时,我们往往可以或直接或含蓄地看到时代带给人的印记,看到特殊时代背景下人的生存面貌甚至不幸遭遇。尽管这一点在田中禾散文中呈现得并不如长篇巨制里清晰可见,却依然具有独特的历史与社会价值。

整体而言,作者在散文创作中,以淡笔写尘世浑浊、人生苦难,虽然我们不知是无心之举还是有意为之,但可以确定的是,当这些文字打动读者、引发读者思考时,文章中的人性立场、批判功能反而在淡写之中得到了强化。而这样的表达效果,无疑暗合了田中禾在文学创作中一贯坚守的忧患意识、批判意识、人性立场。

2

“孩子”的世界

田中禾在散文创作中不执着于深入表现尘世浑浊、人生苦难,而只将这些作为散文书写的一个侧影,一个重要原因是他无意于美化尘世与人生的苦难。如果非要从审美的角度看待,田中禾认为“作家不可沉溺于苦难而使艺术的翅膀过于沉重”“应当在苦难中发现美“,至于如何书写苦难,田中禾认为应当以超越苦难的态度来书写苦难:“超越苦难才能审视苦难,用超越的态度去写苦难,苦难才能显示出更深刻的意义”(《在人性的困境中发现价值与美——李勇访谈》)。这样的创作理念在田中禾的散文创作中得到有力印证。呈现尘世浑浊,并非田中禾散文创作的要害,如何穿过尘世嘈杂暗角的思索才是田中禾散文的关键所在。

积极探索生活的美、热情融入尘世的另一片天地中,是田中禾超越尘世暗角、排遣生活烦忧的一个重要路径。于是,唱歌时,歌曲可以“使心灵恢复蓬勃”“回归天然的自己”“重做一次天真无邪的孩子”,让心灵涌满爱与温情,“充分地感受着人世的美好和生命的乐趣”(《唱歌》);读诗时,“世界宁静无边,天地无限高远,空气纯净,灯光柔和,天籁在寂静中如袅袅云霓在我耳边飘绕”(《读诗》)。骑自行车穿过闹市时,“与芸芸众生融为一体,在充满生机的尘世间感受生命的律动、活泼”(《融入尘世》)。在春天的拥抱里拂去奔波的劳累、尘世的喧嚣(《拥抱春天》),在黄昏喧腾的马路边,感知生命的温热与蓬勃,燃起对生活的渴望(《人和树叶》),在母亲的童谣里获得温存与情爱,消解人世沧桑、疲惫不堪(《母亲的歌谣父亲的山》)……

这个世界里的关键词是:童真、纯洁、清澈、美好、爱、温暖、热情、快乐,等等,这是一个充满真、善、美的孩子般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作者得以回归孩子世界的单纯美好、自在无忧,并从中源源不断汲取面对生活困境的力量和勇气。从中可以看到田中禾积极融入尘世、热情拥抱生活的态度,感受到他对生存劳累、尘世喧嚣的超脱智慧。

孩子世界的成立,往往离不开慈爱的长辈。田中禾散文中的自己,之所以能从尘世的一个世界穿越回孩子的世界,同样离不开长辈的呵护,这位长辈便是他的母亲。“母亲”是田中禾小说里的重要构成,有着较高出镜率。当这一角色进入到他的散文中,便不再是一个虚构的“母亲”形象,而是田中禾鲜活真实的母亲。

田中禾作为灯笼匠的父亲尽管忠厚、勤劳,但不幸早逝,留下母亲一人照料四个孩子。即便如此,田中禾的记忆中却没有艰难困苦,在这个被母爱笼罩的家庭里,有的是“大哥、二哥成群的同学来喝茶、吃饭、唱京戏、笑闹”的快活氛围,是被母爱撑起孩子的世界:“太多的母爱塑造了我,使我永远娇漫、任性,不知世事,不愿意长大。我不知道,如果失去孩子般的顽皮与直率该怎么过活”(《梦中的妈妈》)。因为拥有了这样的母爱,孩子们便有了温情地港湾,作者也得以在成年后继续任性地做个孩子。母亲的力量远不止于对孩子的爱,她坚韧的性格、美好的品质更是孩子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在田中禾笔下,母亲自尊、热爱生活,是“善良、智慧,刚强、正直,热情、开朗,乐于助人,丰富的母亲”。“母亲自尊而热爱生活的家风一直是我多少年坎坷岁月的精神支柱”(《春天的思念》)。可当这样的母亲年迈病重,需要儿女照料时,却对陪伴在侧的儿子说出“都是我拖累了你”(《永远的告慰》)的话。太多人生的苦难造就了自尊坚强的母亲,来自母亲的力量又继续振奋着儿女们面的世间苦难的精神。

在田中禾写母亲的散文篇章中,《手帕兜着一碗饭》一文尤为感人。文中的母亲已年近七旬,然而三个儿子不幸进了监狱,女儿、女婿亦遭遇不测。狱中一次偶然,母亲前来送饭,文中对母亲状貌、行止有这样的描摹:母亲“瘦弱,站立不稳,好像经风一吹就会跌倒。她看见我,目光里流露出极度的辛酸,面色倏地变得苍白,惨然地木呆呆地立着”“腮上肌肉紧绷,好像正憋着千言万语”,母亲一句“我来给我娃送饭的”凄寒,“我一辈子也没法忘记”。在这样的描写里,母亲的形态只被简单勾勒,母亲的语言也有一句,短短几个字,但一位久经沧桑、年迈嶙峋的母亲形象、母子相见时凄楚又温情的画面却被生动地呈现出来。再复杂的语言、华丽的词汇在母爱的情深,孩子的珍重,以及这浓浓亲情带给人的面对困难的力量面前,都显得多余,大道至简,或许只有这样朴实无华的描写里最能蕴藏母亲最深沉的爱和作者对母亲最深的感念。

田中禾散文中的母亲,是作者自己的母亲,让人读来深受感动,但打动人心的原因并不止于作者自己的母亲。这是因为田中禾所写的母亲,是诸多“母亲”的一个缩影,隐藏着华夏大地上万千父母的影子。作者用最简单的笔墨写最寻常、平凡却又最伟大的爱,提醒疲于尘世奔波的人们感受母爱、温情,回归孩子的世界,并从真、善、美中得到滋养与继续前行的力量。田中禾在散文《浪漫是人生的翅膀》中评价长兄的诗道:“你会看见一个自得其乐的智者的身影,一双清澈的充满童趣的眼睛。大哥这种人生态度,源自他心灵深处的浪漫本色。而这浪漫,则源自对生活的爱。”我们若套用此语来评价田中禾的散文也很适用,田中禾散文中那个纯净的孩子世界,不正来自他对生活的热爱与浪漫的情怀么?以回到初心、回归本真使自己在纷扰尘世中守得一方清宁,不也是他面对生活的智慧么?

3

梦里的故乡

如果说母亲的存在,使得田中禾可以回到孩子的世界以消解尘世烦扰,那么承载他儿时记忆的故乡“母亲”——南阳唐河,则是他心灵的另一处栖息地。2019年出版的田中禾《同石斋札记》四册中,《花儿与少年》一册收集田中禾创作的散文小品。其中,“故园乡风”一辑,仅包含《乡情永远》《乡愁四题》《寸草六题》《过年八题》《踏青戴柳话清明》五个大的题目,篇幅上便占据了这部集子的五分之一左右。《寸草六题》下的六篇文章,是田中禾在母亲去世后追怀母亲所作,不难见出,母亲在作者关于故乡的记忆中依然扮演重要的角色。可以说,母亲是田中禾与故乡联结的重要纽带,故乡是他笔下的另一个“母亲”。仅从“故园乡风”这一辑所收篇目的标题与组合中,我们便可以感知到作者对母亲与故乡“母亲”的深厚情感。即便不是专写故乡的篇目,依然散发着田中禾对记忆里的故乡的深深眷恋。“对于故乡,我都是她永远的孩子”,故乡是生命的源泉,是最终的归宿,给人以滋养、鼓励、包容、力量(《乡情永远》)。

田中禾的散文渗透着浓浓的乡情、乡愁、乡风、乡俗,这在他写故乡一组题为《过年八题》的文章中得到了集中体现。首篇《母亲和年》中,作者从过年前家里淋灰水洗衣服、劈柴、酿酒、祭灶王、扫房子等,写到大年三十布置房屋的诸多细节,借此表达了对过年、对生活饱含热情的母亲的深切思念,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故乡过年的习俗。过年、过节的仪式感,“是人的生命和人生热情的标志”,使人忘却“一年的辛劳、精神的负重、物质的困窘”,因此为作者的童年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故乡的年》一文,为我们呈现了故乡年节时祥和欢喜的暖意。除了一家人要和睦、欢喜,文中还写到这样的细节:除夕夜,巡捕为防止盗贼骚扰百姓,专门为盗贼们“在城门楼上摆一桌酒菜,放上馒头、包子,桌子死角放上银钱”表示关怀、慰问;商铺在穷困者讨年馍时以礼相待,对大初一便敲门讨钱的乞丐也能递上钱票;乡下三叔会把大年初一的第一碗饺子端给家里的牛先吃。在田中禾心中,“家乡的年,每进腊月都在对人们进行着和谐、礼让、爱心、美德的教育”,他所要展示的不仅是故乡过年的习俗和温情,而是将此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希望透过文化的传承力量,提升社会、文化的人道主义情怀。

《童谣中的年》由一首关于过年习俗的童谣开头,顺次展示了故乡从腊月二十三炕火烧馍到初一上香礼拜期间每一天不同的过年习俗。作者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宛如一帧帧影视画面在眼前滚动播放,我们只消跟着他的文字一天天往前走,便觉得自己也在这热闹欢乐伴随些紧张的氛围中过了个年。《年集》《中国年和中国神》《走亲戚》《玩故事》《十五的柏枝桥》等文更是从不同角度展示了作者故乡的过年习俗,内容丰富,颇有意味。这些民间习俗寓意简单,无非是祈祷或祝福,但在作者眼中,这些习俗背后的故事反映着人类祖先的生存、百姓的生活,是值得弘扬的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人本主义色彩。从作者所写的这些乡俗中,我们读到的不仅是过年的热闹和仪式感,更有作者对故乡深浓的感情,对中华民族土地与传统文化的热爱。

田中禾散文中的故乡,是一个充满美好回忆的世界,这里四季的风景洋溢着不同的乡野气息。冬天“风日晴和时,麦田吹拂着新绿;大雪过后,村庄点缀在洁白的田野上,风凛冽地吹透棉衣,眼睛一片迷茫,道路在脚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走亲戚》)春天“冰雪消融,坑塘里的水面荡出清澈的涟漪,杨柳冒出鲜嫩的叶芽,和风细雨,带来田野上青草的气息”《踏青戴柳话清明》。夏天“浓密的树冠趁着渐暗的天空,层叠簇拥,蒸腾雾气”“天光剔透,细细的叶柄悠然自得地颤动,树叶变幻出千姿百态”(《故园一棵树》)。秋天“田野上的热风阵阵吹来,秋庄稼一片浓绿,远远近近的豆地里蚰子在嘹亮鸣叫。”(《融入尘世》)故园的唐河水、椿树、泗州塔、山野、荒村、夕阳,故乡热闹与静谧、辽远与博大,甚至故乡的荒远贫困也成为唤起他浓烈赤子之情的重要存在。即便故乡也曾有战乱、饥荒、逃难、压迫、剥削,但在艰难的岁月里,人们依然充满对丰衣足食、互助互爱的理想社会的无限期待,并为之付出努力乃至生命。

田中禾散文中的故乡,是存在于他记忆中的故乡,故乡的风景、风俗、风情在他的散文中皆是以记忆的方式呈现,是田中禾“忆”中的故乡,“梦”中的故乡。他追怀母亲、追忆故乡、追念儿时,在“忆”与“梦”的世界里,洗涤心灵,回归本心、自然、纯真,实现对纷扰尘世的超脱,既展现出对生活的深情与热爱,更展现出超脱尘世的智慧与旷达。

田中禾的散文,时而书写人世暗角,时而发抒生活热情,以融入的姿态展现尘世的五光十色;时而又走进理想、憧憬、回忆的世界里,以超脱尘世的烦扰与苦难。融入尘世,田中禾关注的是现实社会与人的生存状貌;超脱尘世,他继续在浪漫主义情怀中思考人类的命运。无论融入或者超脱,田中禾散文创作的核心始终围绕人展开,呼应着他在文学创作中所坚持的人性立场。他在文中写自己、家人、家庭、故乡、旅行等,俨然一部厚重的“个人自传”,为我们了解田中禾的人生经历、性情气质提供窗口。透过这部“自传”,我们还可以看到宏大的社会历史背景、作家对现代文明社会下人的生存、民族文化命运的深沉思考,显示出田中禾作为作家的担当意识。

在《同石斋札记》的后记里,我说自己的散文是“石缝里的野草”,因为玩心未退,在写小说之余,喜欢和朋友唱唱、跳跳,看看字画,说说戏,聊聊读书、看电影的感想,随手写些小文,并无宏旨大意。这段文字道出了我写散文的真实情况。散文,是文学园地里最自由、最自我的文体。它的可贵在于有性情,有灵气,有才情。如果说诗歌、小说、戏剧,不只要注重文字艺术,更要注重思想、哲理,承载社会价值、人文精神,散文却有更大的随意性。荷塘,月色,父亲的背影,母爱的依恋,天上的云雨,地上的花草,小鸡、小鸭、小狗,小猫,只要感情真挚,情景感人,除了语文老师,一般读者不会去探究它的主题。和其他门类文学作品相比,散文的功利心最淡,个人情感投入最多,因而更接近文学的本质。文学本来就是要为人类构筑一个精神家园,让那些被职业、社会、利害异化了的心有一个自我安慰的港湾。收在《同石斋札记》里的文字,我从未想过哪一篇能在文坛引起反响,哪一篇能拿到什么奖?我写它,只是因为一时的兴趣,读书、看戏、欣赏艺术作品受到了感动,某个场景触发了内心的感慨。

然而,把散文说得这么轻松,其实也并不真实。写文章的人都知道写作的甘苦。写作,不光需要才华,悟性,激情;更需要勤奋,用心。谋篇,布局,结构,层次,文字表达,这些技术层面的东西,看似无心,却反映出一个作者的眼界、学养、把握词语和表达的能力。在这一点上,散文的艺术性不容轻看。认真观察,你会发现,一颗小草从石缝里钻出来,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的创作过程。它偶然出现,却以灵动、执着和智慧而生长。它扎根石缝深处,怡然自得地在风中起舞,使冷峻的环境显现出大自然的诗意。头顶的天空,是一片让人向往、诱人想象的蓝天。

我写散文,首先需要的是情感的冲动,那是一篇作品诞生的契机。提起笔,心里却是对文字的敬畏。每段文字,每个句子,每个用词,务必恭谨,不厌推敲、斟酌。即使写一篇几百字的小文,也不敢轻慢。我不是一个一挥而就的才子。做人虽不拘谨,写作却少一点狂放。我主张文风从容,语言优雅,难免透出一股夫子味,也许与个人的性格有关吧。

我的散文可以分为三类:讲究文字优美的散文;寄寓历史、文化、艺术思考的随笔和读书札记(读书札记也是随笔)。细分一下,散文部分包含了风景、游记,往事和个人情怀。这类作品读起来比较亲切、愉悦,与中国文人追求诗情画意、温柔敦厚之道的传统相吻合,可能更受大众阅读欢迎。随笔部分,对社会生活的感触、批评近于杂文。对绘画、音乐、戏剧、影视的鉴赏可以看做艺术笔记。而对东西方哲学、文化的比较思考,更像是学术讨论。这些文字读起来稍嫌沉重,受众偏重于知识界、读书人。

无论散文还是随笔,形式上讲究文笔,内容上必须有个人的发现和见解。面对相似的风景,相同的情景,司空见惯的生活琐事和社会事件,读相同的书,如果没有新发现,不能让读者感受新意,心有所动,再优美的文字也会变成空洞无物的绣花枕头,华丽的陈词滥调。

新意,个性,对生活的发现,是散文的灵魂。我曾用新鲜,有趣,有意思,这三个词来概括一部好小说,其实,一篇好散文也应该做到新鲜、有趣、有意思。石缝里的野草,放在文雅的书房案头,带给人勃勃生气,就因为它的姿态让人相看不厌。

举报/反馈

猜你喜欢

1 :欧洲迎食品价格暴涨潮?牛奶上涨25%,糖价飙升54.9%这一次,47岁的李小冉,终于走到了这一步

2 :蕴含人生哲理的小故事有哪些(七个蕴含哲理的小故事。)蕴含人生哲理的小故

3 :【offer“数”于你2.0第四期】

4 :搞笑短文段子

5 :家风家训格言100句(歌德格言100句,句句透悟人生奥秘)格言100句,

6 :人生哲理分析(简单有深度的人生哲理说说,睿智深刻,总结得真到位!)总结

7 :高中作文题目材料(盘点高中作文常考十大“高频主题”,内附立意指导!)高

8 :双鱼座五月下旬情感危机指南牵制往来,不想轻易放开

9 :大专起报!月薪4350!五险一金+吃住!贵州交建国储贸易有限公司

10 :英语搞笑文章(十大笑到「肚子疼之系列三」的搞笑笑话)搞笑文章,

-->